2)第三百一十九章 新一代的马车!_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滚珠轴承的。

  他们一开始用的是木轴承,然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变成了青铜轴承,然后还有铁轴承。

  后来发展到了更加成熟的阶段,则是变成了同时拥有两个轴承——内外轴承,也称为大小圈轴承。

  通常是由内里的小木内圈,和外面的大铁外圈组成,两环相套,然后中间用动物的油脂来润滑,保证摩擦不会很快损坏轴承结构。

  这些民间的智慧,从木轴层开始,再到大小轴承,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,说是什么时候哪个人发明的,但其实发明这些的都可以被称作科学家。

  如果好好的支持他们,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条件和资金,已经更多的奖励,说不定我国的各种科技发展,早就能领先欧洲好几个世纪。

  可惜的是,对于科学的忽略,对于发明创造的不重视,一天到读书就能书中自有黄金屋了,便逐步扼杀了大家的创造积极性,不像是欧洲十六七世纪那样,通过全民发明来爆炸性的增加各种各样的软硬实力,从而获得了飞一样的提升。

  从此一步差,步步差,一口气到了二十一世纪,我们拼命向前奔跑,都没有能追上来。

  略开这种伤心事情不说。

  柳铭淇一开始教给钟彬的便是内外铁圈夹着滚珠。

  滚珠才能最大限度的以滚动方式来降低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摩擦力,以及提高机械动力的传递效率。

  用人话来解释一下,就是老司机开车又快又稳。

  这个难题非常大,需要把铁圈和滚珠做得全部同一尺寸来安装,那是基本上不可能的。

  在机床没有出现之前,铁圈的大小只能大概相同,而滚珠也只有根据每一个内外铁圈来制作。

  这样就使得流水线打造马车非常麻烦,这些零部件如果坏了的话,必须要拉到专门的工坊去进行新的更换,而不是方便的只用更换零部件就可以。

  但不管怎么说,不能因噎废食,还是先做出来最好。

  做出来之后,再说以后的。

  钟彬做这个轴承的时间,和做轮胎的时间差不多。

  不过幸好,在裕王府强大的金钱威力下,他一口气端了七个铁匠工坊,拉了三十多个老中青铁匠过来,帮忙处理这个滚珠轴承的问题。

  能在京城靠着手艺恰饭的手艺人,都是很有一套的。

  他们在看到了柳铭淇的图纸,知道了一系列的要求之后,便开始了积极的炼制。

  为什么那么用心?

  因为钟彬给他们保证了,只要他们能完美的完成这个任务,就会成为德王府的佣人,享受德王府死契佣人的待遇。

  你想想看。

  这些铁匠都是社会非常底层的人物,他们自己倒是能靠着手艺混口饭吃,但他们的儿孙们却不一定有这个天赋和能力啊。

  甚至有一些还是好吃懒做的。

  如果能到德王府里面成为死契的佣人,那就好比我们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